物聯網來得又急又猛(上) ── Google 併購 Nest


物聯網來得又急又猛(上) ── Google 併購 Nest

分享文章

 

cache_18712779

最近 Google 以 32 億美金(相當台幣 960 億)的金額併購 Nest 的新聞炒的沸沸揚揚。對 Google 來說,這是非常大膽而必然的一步。今天就算不是 Nest,Google 有一天也會買下另外一間 Nest。

Google 的目標

到 Google 看他們的公司介紹(Company profile),可以看到以下這段文字:

google company profile

早期 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 跟 Sergey Brin 想做的是最完美的搜尋引擎,目前為止他們的確做到了,至少是目前為止最完美的搜尋引擎。只要上網,幾乎都跟 Google 的搜尋引擎脫不了關係。在搜尋引擎上取得的空前勝利,將 Google 帶入了硬體的世界,希望透過軟硬整合、虛實整合,讓 Google 獲得另一波的成長。然而,從 Nexus、Chrome book、Google TV 到 Google Glass,沒有一樣產品是真正大賣,至少相對 Google 搜尋引擎上的霸主地位來說。

為了快速取得技術,Google 從 2001 到 2014 的 13 年間,共併購了 142 間公司。其中有 59 %是 2010 年後四年之內完成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併購 Nest。

Google 併購公司一覽表:

72

那麼,Nest 到底是怎樣的公司?

物聯網大夢中的第一個熱賣產品─ Nest

Nest 是在 2010 年由 Tony Fadell 和 Matt Rogers 所創立的公司。2011 年發表了 Thermostat(節溫器-,立刻獲得非常大的迴響。2013 年推出 Smoke sensor(煙霧感測器),一樣獲得好評。市場普遍認為 Nest 可在 2014 或是 2015 年IPO。

Thermostat 其實就是溫度調控器。根據 2008 年的統計結果,thermostat 的美國普及率達 8 6%。使用習慣上,有 51 %的家庭 24 小時全天候開著 thermostat,夏天當冷氣,冬天當暖氣。當你出門時,是不是常常要想一下門鎖了沒、瓦斯和冷氣關了沒?如果你出門沒關冷氣的話,電費可是很嚇人的。因此,可程式控制(programmable)的 thermostat 近年來市佔率慢慢增加。

普及率高,同時搭配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浪潮,代表了有機可趁。Nest 開發了一款可無線監控的 Thermostat。掌握了幾個要點:有蘋果般品味的外觀、可自行組裝(DIY)、有學習功能,同時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無線監控。

 

 

很棒吧!我也忍不住弄了一台 Thermostat 來玩。設計難度不高,但處處可見其巧思,就如同蘋果的每一款產品一樣,其巧思在於使用者經驗。2014 年, Nest 單單 Thermostat 每個月可賣出 10 萬台,搭配另一款產品 Smoke sensor,2014年營收可望超過 3 億美金

畢竟這是傳統溫度控制器:

ThermostatThermostat2

這是 Nest 煙霧偵測器和溫控器。

Nest Thermostat

Google 併購 Nest 的目的?

1.  財務收入

Google 的2013 年 Q3 財報顯示手邊有 565.2 億現金。以 32 億美金收購 Nest,以 Nest 預計 2014 年營收 3 億美金的比例來說,用 10 倍的金額收購不算很划算,但也不算太貴。

2. 帶入硬體設計元素以及美感

如前文所述,Google 的硬體銷量一直不是很好。即便是收購了 Motorola 之後,Google 的硬體設計團隊一直都無法設計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期望 Nest 的文化,能讓 Google 的硬體脫胎換骨。

3. Big data 相關商機

這一篇「華為內部狂轉好文:有關大數據,看這一篇就夠了(大數據時代)」最近被轉載的很兇,其中某些內容我非常認同,像是所謂的 Big data 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新東西,Google、Facebook 都早在運用這些資料。只是當上網的設備越來越多,被記錄的資料越來越多,量變產生質變,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如 Google 地圖加上 GPS,大量的取得所有車子目前的速度以及交通時間,就可以計算出尖峰或離峰時間由 A 地到 B 地的時間。

正因為 Nest 的 Thermostat 的學習模式,讓資料可以被記錄下來。代表 Nest可以藉由資料,判斷客戶家中是否有人在家、用電習慣為何。小道消息指出已經有電力公司向 Nest 購買資料,以做更精確的配電、銷售。

4. 取得 Smart Home 的入場券

就在 Google 宣布併購 Nest 前幾天,Matt Rogers 於一場訪問當中,暗示 Nest 未來很可能會往智能家電發展。

智能家電一直都是科技業熱門的話題,只是需要的整合性高、所費不貲、專業施工,甚至還有固定連線費或管理費,因此一直都被認為是有錢人的玩具。不過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以及人類懶惰成性開始惡化的情況下,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Next Market Insights 2013年八月的報告,Smarthome 的產值會在幾年內成長五倍以上,達到 110 億美金。

worldwide smart home revenue

隨著 Nest 將 Thermostat、Smoke Sensor 帶入家庭,對於 Smart home 的服務產生黏著,進一步就可以推出各種軟硬整合的服務。而當 Google 加上 Nest 的市佔率到達一定程度,就會有越來越多廠商願意加入 Google 的通訊協定,此時 Google 第二波成長期就會真正來臨。

Nest 架構的缺點

講了 Nest 很多優點,難道沒有缺點嗎?有的。Nest 用的方式是 Wifi 連線,所以要控制設備必須透過 Wifi 熱點的方式連線,才能進行控制。這會產生幾個問題:

1. 一對一架構,無法多組設備控制

既然必須要連線才能控制,就代表一個遙控器一次只能連上一個設備。如果要進行多個設備管理,就必須更換連線熱點。

這概念就像 Taipei free 的 Wifi,想像一下雙連跟中山是兩個想要連線管理的設備。在某個範圍內你在行動裝置上可能同時看到雙連跟中山這兩個點,但是你只能先跟雙連連線,以監控雙連;要監控中山的話,就必須離線,找到中山並連線。

這代表了什麼?代表家裡如果同時有 10 個設備,必須連線 10 次以逐一設定,觀看也必須連線 10 次。

2. 離開連線範圍,必須進行透過固定 IP、DDNS 設定,增加使用難度

一般的 ADxL 都是一個固定 IP搭配多個浮動 IP,因此要從外部連線就必須經過固定 IP 或是透過 DDNS 設定,並通過家中網路防火牆。在在都增加使用上的困擾。

搭配第 1 點,一旦 DDNS 設定,就只能控制某個設備,使用者必須熟捻架構、設定,才能從遠方同時監控多個設備。

3. 通訊距離的限制

從 Wifi、BT 到 RFID,都有距離上的限制,因此也限制了使用環境。Wifi 的優點是傳輸量大,價格低。但是大家在家中使用 Wifi 時,常會發現一些死角收訊差。例如透天厝的三樓可能就收不到訊號。或是在稍遠一點的房間上網,訊號就會很弱。其實在智能家電應用上有更適合的通訊架構,缺點是普及率低,價格昂貴,因此導入不多。

後起之秀

另一個市場研究機構 Yankee Group 針對智能家電做了一些研究,將智能家電原則上分為三大領域:Remote home control, smart metering and improved home security,如下圖。

operator explore the home services opportunity

事後看來,Nest 做了非常正確的決定,選擇兼具 Remote home control 以及 Smart metering 概念的 Thermostat 作為切入點,讓使用者產生黏著。取得使用者信任之後,推出 Smoke sensor,讓使用者進一步黏著。

難道只有 Nest 值得關注嗎?全世界的人都在睡覺嗎?其實沒有。

從2011開始,市場上陸續有幾件個人認為很具代表性的產品,分別佔據 Yankee group 調查中的三個領域推出新產品:Nest thermostat, Belkin Wemo Home automationPhilips Hue and Canary

1. Belkin Wemo

Belkin 切入智能家電已有一段時間,直到 Wemo light switch 在2012年發表後,才激起眾人的討論。同樣主打 DIY、Wifi 連線即可控制燈光開關。完全不改變現有的使用習慣。同時還可以設定運轉時間。

Wemo light switch installation

2. Philips Hue

傳統燈具業霸主飛利浦推出的產品當然不可小覷。Hue 是一組控制主機搭配三顆 LED 燈泡,可透過手機控制燈泡隨著情境調整燈泡顏色。使用上非常容易,只要把家中螺旋燈泡更換成 Hue 內建的三顆燈泡,主機開機設定完成,即可透過手機進行控制。

philips hue

前面兩個後起之秀,雖然吸引注目,卻沒有 Nest 的 Thermostat 那樣激起大量火花。原因在於 Thermostat 規格大一統的情況下,後繼者要做些修改是容易多的。相較於 Thermostat,燈光控制是最困難的,使得產品使用及安裝上有其局限性,導致無論是話題性、銷售量以及普及率遠低於預期。

3. Canary

canary

Canary 這個智慧居家防盜產品,用動作、聲音、影片、溫度偵測屋內不尋常的狀況,即時通知智慧型手機。Canary 在 2013 年 7 月份在 Indigogo上募資,創下 Indigogo 史上最高募資金額,在 1 個月內募得 196 萬美金,預售 10,000 套到全世界 77 個國家之多。看了他們使用的影片,令人不禁想像 2014 年 7 月產品上市後,下一個 Nest 的出現。

Canary具有同樣的優點,DIY(甚至不必安裝!!)、美麗而有品味的外觀、具備多功能,滿足使用者偵測以及居家安全的需求。Canary甚至有更好的優點,可以隨身帶著走,作為隨身安全防盜用。

這幾個產品的誕生,可嗅出發現物聯網的時代似乎即將要來臨,非常像 2005 ~ 2007 年 iPhone 初問世前,風雨欲來的感覺。只要產品夠特別、方便,並且能切中要害,消費者不會吝惜給予掌聲,勇於擁抱新產品。

不同於 PC 的 20年、筆電的 10 年以及智慧型手機的 6 年,物聯網可能會來得又快又急,也更令人措手不及。台灣趕得上這場變更嗎?除了代工、零組件以及便宜的網路及電力設備之外,台灣又能提供什麼呢?(Nest似乎在台灣生產,同時也在徵人。可惜沒有 PM、BDM 相關工作 . . . .)這問題,可能要由台灣 35 歲以下的年輕世代來共同決定。畢竟這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並非一己之力即可達成。

封面圖片: Nest 官網

資料來源:http://yowureport.com/?p=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