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企業沒有「併購清單」?


為什麼台灣企業沒有「併購清單」?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Cooper Chen發表日期:2014-03-17

2014開春以來,為什麼我們一直被持續不斷的併購新聞疲勞轟炸?

為了搶佔軟硬整合的趨勢浪潮,Google在年初時即拋出「以32億美元併購由iPod之父Tony Fadell所創辦的智慧居家公司Nest Labs」的震撼彈。事實上,根據Wiki所整理的資料Google從2001到2014年已經併購了142家新創公司,尤其是2010年後所併購的更佔其中84家。

轟炸尤甚的是,2月底Facebook以190億美元天價買下WhatsApp的驚人新聞(事實上,從2011年至今,Facebook已完成了32件併購案)。

隨後,蘋果執行長庫克在3月初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也公開了蘋果過去16個月的「購物成果」:共併購了32家新創公司。

而Yahoo自2012年七月Marissa Mayer接任CEO以來,為了吸納新的人才,也已經快速併購了37家新創公司。其中,包含了一月以來所併購的三家公司:行動行銷商Sparq社交日記應用公司Wander社交數據分析公司Vizify

而被視為危機重重的老牌企業們,包括微軟和IBM也都沒敢閒著,微軟在2012-2013併購(投資)了14家公司,IBM則在過去三年內投入120億美元完成了35家公司的併購。

如果你認為「玩併購」這件事是西方大企業的專屬遊戲,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網路時代中,有企圖心的日韓企業,當然也沒有容許自己在這場盛宴中缺席。

野心勃勃的三星,除了處心積慮破壞鴻海和夏普的聯姻之外,去年更在矽谷和以色列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宣布投入11億美元來投資或併購創新團隊。

日本首富孫正義所擁有的軟體銀行(SoftBank),更是這場盛宴中的主角之一。透過不斷的併購再併購,軟體銀行已成為全球最受人矚目的網路與電信集團 之一,也讓軟體銀行躍升為日本第二大市值的公司(僅次於豐田汽車)。孫正義所參與的併購與投資橫跨全世界,併購對象從日本過內的電信商Vodafone、 eAccess,到參與中國阿里巴巴、UT斯達康、PPTV、58同城網的投資,乃至收購美國的電信巨擘Sprint Nextel芬蘭知名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等。

另外,日本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樂天,也以挑戰Amazon的企圖心,先後投資了加拿大電子書商Kobo釘圖社群網站Pinterest行動通訊軟體公司Viber。快速崛起的日韓混血團隊Line,也加入了併購的熱潮之中,母公司Naver去年底併購了台灣網路新創團隊Gogolook

甚至,後起之秀的中國企業,也大玩併購遊戲,除了中國阿里巴巴和騰訊幾乎「每日一併」的猛烈戰火,去年底登上全球PC龍頭的聯想,在農曆年前也接連發動併購行動,買下IBM伺服器事業部Motorola智慧型手機業務,震撼了台灣的PC大廠們…。

這些持續不斷的併購行動所為何來?企業發動併購的動機大多不外乎是取得技術、市場、通路或人才…等,以求企業的快速擴張與成長。在網路的破壞式創新 時代中,這些併購更多是用來加強企業的創新速度與能力,強化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在社群網路和行動通訊所引發、翻天覆地的革命浪潮中,這些對新數位時代仍有 企圖心的企業們,無不戰戰兢兢、竭盡所能地蒐羅具備創新技術與創意的創業團隊,並納入自己的發展版圖中。他們都禁不起在快速變化的網路時代中稍有閃失,因 為如同馬化騰所說的:「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中,就算看似牢不可破的公司,也隱藏了大危機,因為只要稍微沒掌握住機會,之前的累積可能立即就灰飛煙滅了。」

遺憾的是,在這場併購盛宴中,台灣似乎被徹底地邊緣化了。

過去幾年來,我們幾乎看不到台灣的龍頭企業們,對於國內、外網路新創公司有任何的併購或投資行動,除了HTC在國外幾個不太成功併購案之外(2010年併購手機軟體開發商Abaxia、2011年併購雲端服務公司Dashwire、耳機生產商 Beats Electronics),從電子五哥(如鴻海、廣達、和碩、仁寶、緯創…等)、科技品牌大廠(如宏碁、華碩、趨勢…)、網路龍頭企業(如PCHome、雅虎、博客來…),乃至三大電信龍頭(除遠傳併購時間軸之外),在這場併購大戲中,我們看不到這些知名企業有任何「搶戲」的企圖心或意圖,更不用說有自己的「購物清單」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台灣的龍頭企業們到底在想什麼?

我想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原因。電子五哥們關注的還是「代工訂單」,面對網路時代,他們的訂單從PC/NB變成了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和雲端伺服器。幸運的 話,他們也許未來會變成代工穿戴式硬體,也因此他們選擇代工Nest的硬體,而不會像Google一樣,想到要買下Nest。

品牌大廠則缺乏國際升級的企圖心,所以,台灣努力成為Google硬體開發的最佳夥伴,但是不會想到買下Motorola的手機事業,也不會想到要買下阿瑪科技。

網路和電信龍頭則是典型的「台灣思維」,死守台灣內需市場,除了免去了樂天四處找尋併購的麻煩,當然也就只能等著日益壯大的Line,來進攻台灣的通訊與/行動商務市場了。

但是,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乏對未來的想像力」。

在過去10年網路發展與變遷缺席的台灣,不僅政府沒有正確的產業政策,民間企業也失去了對網路的理解與想像力。所以,在社群與行動所主導的數位行動新世界中,台灣企業既不知要往哪裡去,當然也不需思考如何布局的「併購清單」了。

但是,其實台灣還是不乏有想像力的年輕人與新創團隊,例如被Naver併購的Gogolook、被美國Proofpoint併購的阿瑪科技、被遠傳併購的 時間軸…等。在失落的十年後,台灣此刻仍深陷轉型的痛苦之中,此刻,我深深期盼台灣的龍頭企業們,在台灣年輕新創團隊的力量還未消散之前,能夠好好善用他 們,補上你們在未來世界拼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