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辛納堤大學研究:人們都以為要找「不一樣」的禮物才叫有誠意,愈有誠意反而愈失準頭
今日忙碌,分享一個小題目。
耶誕節快到了,大家一定會開始送禮物,這時候有一篇來自美國的有趣應景研究,刊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它提到人們送禮的時候的一個「心理上的盲點」,會造成我們送禮「失敗」,送不到對方的心坎裡。
什麼盲點?
想想,每次我們去買禮物的時候,你會怎麼「挑禮物」?
科學家說,他們發現,人們送禮時,習慣性的將挑禮物的重點,放在他一定要選一個「不一樣」的禮物,而不是選一個「最適合的禮物」。
我們堅持,要和之前的禮物不一樣。
和一般民眾送的禮物不一樣。
和他自己送其他人的禮物不一樣!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你明明知道對方很喜歡什麼禮物,卻偏偏不送那一個禮物,只因為自己可能曾經買過那個禮物給另一個人。
真的嗎?
科學家找來一堆人做實驗,結果發現,當他們送「第一個人」的時候,他們都會專心在送一個他很喜歡的東西上面,於是那個人很愉快。
但,當他們要送給「第二個人」的時候,明明第二個人的興趣和第一位幾乎一模一樣,他們卻很主動的想辦法去挑選一個不一樣的禮物。比方說,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都喜歡運動,但在選一本雜誌當禮物時,他們會買「運動雜誌」給第一個人,卻故意要買「旅遊雜誌」給第二個人。
你一定會想,「哎,應該是怕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互相知道吧?」
但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就算第二個人和第一個人確定是「互不認識」,你兩人都送同樣的禮物,也不會「穿幫」,但,人們照樣會想要送不一樣的禮物。
意思是說,這個「盲點」,深藏在每個送禮者的心裡面。
到底送禮者的心,是發生了什麼問題,會這麼堅持的要送不一樣的禮?
科學家發現,原來,送禮者都認為,送禮的重點不在「禮」,而是在送「誠意」。而,所謂誠意的展現,就是在送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都覺得,所謂誠意,就是我和你,一個特別的東西。只要你以前收過的,或是我以前送過的,都不叫「誠意」。
如果今天送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因為得來全不費工夫,送禮者會覺得一股「愧疚」,好像沒有好好的對待對方、沒有展現「誠意」。
天啊,這是誤解?還是這真的才叫做「誠意」?
原來,所謂誠意,是表現「送禮者多努力」,而不是「收禮者多開心」?
這樣對嗎?
很有趣的研究!
也令我們想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是「誠意」?
到底什麼是關心朋友?
誠意,到底是一個送禮者「努力的過程」?
還是給對方一個真正適合的東西?
科學家甚至發現,愈關心朋友、愈在意別人想法的人,反而會愈堅持買一個不一樣的禮物,而因此「買錯」。
原來,誠意也有分很多種。
一般人所謂的誠意,是自己的「努力」,於是,送禮只是肥了商人、害了自己的荷包、也沒有真的讓朋友感到太開心。當你試圖很努力、很努力的送一個不一樣的東西時,有可能你已經是「虛假的誠意」。
而最高境界的誠意?或許,連禮物都不必送,卻能感受得到。
難怪人家說,不必到節日才送禮,平時看不到的交流,反而才是最簡單、最溫暖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