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來得又急又猛(下)– 當一切都在網上時,如何安全的賺錢?


物聯網來得又急又猛(下)– 當一切都在網上時,如何安全的賺錢?

分享文章

 

origin_125244997

圖片來源:kryptyk

近幾年,從智能家電、智慧電網到遠端居家照護等名詞大家耳熟能詳。事實上這些都是物聯網的一部分。物聯網到底是什麼?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物聯網(IoT)一詞最早是 1998 年由 Kevin Ashton 所提出。從此以後,物聯網就成了市場上的顯學。今天物聯網的定義更加明確。根據 CASAGRAS 的定義

物聯網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網路基礎建設,透過資料擷取以及通訊能力以連結實體與虛擬物件 . . . 透過網際網路的發展,物連網可透過特定的機制,將所有物件連結在一起,以供控制、偵測、識別,並交換所有的資訊。下面兩張圖充分說明物聯網未來將如何掌握這個世界。

cloud and services

圖片來源:The 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

科技公司 Libelium 列出至少 50 項物聯網相關的應用,包含智慧城市、智慧環境、智慧水力、智能電錶、安全及急救、零售通路、物流、工業控制、智慧農業、智能動物照護、智能家居以及電子醫療照護等。

libelium smart worldd

圖片來源:Libelium (2013) 50 Sensor Applications for a Smarter World

想像未來每人身邊至少有 10 種物品包含這樣的應用,其設備就高達數百億個。 有如此多的設備,搭配需要處理的資料,使得「大數據」如此為人所重視。但大部分人只聽過大數據,即便收集到也不知道該怎麼分析、使用。

物聯網到萬物聯網

Gartner 分析師 Steve Prentice 在 2012 年十月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 會演化為 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為物聯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Cisco 很快的跟進,針對 Internet of Everything 提出了以下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所有東西全部連上網路。

networked connection of people, process, date, things

例如,當使用者帶著蘋果產品走進店裡,收集相關資料後,透過 iBeacon 的技術,可收到店家傳送的促銷訊息。家中的冰箱,冰箱內部安裝感測器,判斷食物的多寡以及重量,在食物不足時傳送訊息給使用者,並適時提供附近店家的促銷訊息,甚至直接購買並快遞到府。這樣的使用情境,充分說明了上圖的四個構成 IoE 的重要元素:物件數據用戶以及資訊處理

一般估計在 2019~2022 年,連上網路的物件數量會達到 300 億到 500 億之間,同時產值會到達 2 兆美金以上。(IDC 估計 2020 會有 2120 億個設備連網,太扯了點……)

internet of everythings trendinternet of everythings trend 2.png

這是一個可透過網路接收及發送,並收集資料的環境。不同的社群、設備、感測器以及 App,在平台上交換訊息,提供可能的服務給彼此,並據以獲利。最後的生態系統很可能如下圖:

Next internet of thinfs- a new platforming paradigm

在物聯網時代,會看到硬體製造商、軟體供應商、網路服務公司…等公司結盟。這會刺激業者進行跨領域的整合以及合作,產業生態以及商業模式都會有大幅度的變化。

Cisco 估計 IoE 未來十年的現值達 14.4 兆美金,其細目如下:

IoE Value at stake

Source: Cisco 2013

2013-2022 NPV

細分之後會發現有很多應用,包含廣告、智慧電錶、智慧大樓、醫療、教育、工廠等,每個都是現在的當紅炸子雞。

聯的越多,安全問題越多

雖然物聯網的成長可期,但仍有許多安全問題待解決。最近物聯網被駭客攻擊,送出 75,000 封垃圾信,便顯示出物聯網的安全性漏洞。

當所有設備都是物聯網的一份子時,車子也可能被網路攻擊控制。或是壞人透過電力線,能輕易癱瘓家中所有防盜設備。Gartner 預測,未來的 IT 危機之一是使用者預期 IT 業的能力,會高出 IT 業實際的能力許多。

a not so quiet IT crisis is brewing

攻擊個人的誘因提高

物聯網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個人遭到攻擊的誘因提高。以前,駭客破解軟體、防火牆,甚至攻擊國家單位的資料庫,多半是為了樂趣跟成就感;對於個人設備則興趣缺缺,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但當你身邊的所有設備,包含手機、信用卡刷卡記錄、車子、冷氣、冰箱、電費水費、看過的電視節目、搜尋記錄,都可被收集;而且透過這些連線記錄、足跡,甚至可擴大追朔到你的朋友、家人、公司等資料;或是透過用電量分析,可以輕易的知道住戶現在是否在家,或是長時間出門在外時,這些私人資訊,不可謂不珍貴。此時安全及隱私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些問題還會因為以下 5 個理由加劇:

1. 風險認知低落

你有為設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裝設防毒軟體嗎?

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沒有裝任何防毒軟體,或是僅裝設免費的防毒軟體。根據 VDC 及 M2M 針對網路安全意識的研究,大部分的使用者對於手機以及平板的防護其實很低。主要原因是防護軟體價位太高、不熟悉、或是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更多人認為,倒楣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consumers rarely pay extra to secure their mobile devices

2. 設備太多

2020 年 IoT 的設備數量將會達到幾百億個。在這個密密麻麻的架構裡,每個設備彼此之間可以對話,每個設備都很可能是弱點,因此要保護的設備數量就會大增。當數量增加時,其整合及管理困難度是呈等比級數上升。

3. 設備太弱

並非所有連線的設備都像手機或 PC 擁有 32 位元甚至 64 位元的處理器。在一個網狀架構裡,為了讓所有設備能彼此對話,加密技術就得配合這個網路裡面最笨、最慢的設備。總不能期待門鎖是 64 位元處理器吧?此時就可能產生漏洞。

4. 使用者耐心有限

假設所有設備都很厲害,加密技術就會變得很複雜,每一段時間就需要重設密碼。此外電視、冰箱、門鎖甚至家裡的無線分享器都必須更新軟體。有多少人會有耐心設定很複雜的密碼以達成高防護要求呢?你記得起上次為 PC/NB 以外的東西更新防毒軟體是何時嗎?

5. 零失誤率的要求

近來遠通 eTag 的新聞吵得不可開交。若是類似問題發生在智能家電或是智慧電錶會如何?

若家裡的冰箱誤判食物存量,自動刷卡買了一整個冰箱的食物,那還算好。若車子速度控制器故障,造成人員的傷亡;或電力系統出錯,使得整個社區的電力中斷,因而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此時無論使用者或政府,都不可能容許這樣的事情。但要達到系統零失誤率,必定大幅增加執行上的困難。(但某國政府的戶政系統及eTag…似乎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更謹慎的安全策略

物聯網要大幅普及,必須移除使用者對安全性的疑慮。這些設備的使用期限少則數年,因此持續的更新軟硬體,是唯一保障安全的方法。

購買設備之後,必須進行初始設定、加密,並進行使用者權限設定。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韌體更新,以提高防護等級。同時,在硬體不敷使用時,更新硬體設備,以保障用戶的安全性以及隱私。

可能的解決之道

同時,IoT 相關供應商必須提供更好的系統解決方案。政府亦必須即時建立法規,防止資料濫用,才能保障整體安全性以及隱私。

克服了安全性的問題之外,必須有好的產品以及商業模式,物聯網才能真正打開市場。

商業模式–使用者付費?

考慮消費性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加上大部分的產品偏向負面情感的產品,或非生活必需。因此物聯網要普及到一般使用者,必定要能夠滿足方便、安全以及費用低廉等三個要求。

討論 IoT 的商業機制,可從其中稍稍成熟的保全系統的演變略知一二。

安裝保全系統,有很多種付費方式:綁約、每月付高額管理費,並向保全公司租用設備是一種,如 ADT;向系統商買斷設備,付較低月租、由保全公司協助偵測是另一種,如 Honeywell。無論哪一種,使用者都必須支付一定的金額購買設備,同時支付月租費維持營運。

月租費通常包含一筆連線費,是保全公司為了確保連線穩定,向電信公司拉專線的費用。通常保全公司會聲稱這個費用由電信公司收取的,其實有時是由保全業與電信業拆帳。

但現在網路速度加快,搭配流量管控,即使不用專線也可保證連線穩定。從 Nest、Belkin 的 Wemo,到 Canary,都僅透過家中的 Wifi 操作。使用者不需要再支付額外的費用。加上技術發展成熟,擁有通路及設備的電信公司也加入了智慧家電戰場

到目前為止,電信公司、保全業者、網路巨擘、新創公司等全都加入了這個戰場,甚至有更多的公司前仆後繼的要大展拳腳

由電信費補貼硬體?很難。家電不像智慧型手機,可以炫耀、帶著走,比較少情感層面的消費慾望。使用者不見得願意為了買這「奢侈品」而被電信公司綁約。

因此,硬體付費比較可能。使用既有的網路架構(Wifi),不須使用者額外拉線,接受度才會高。

如果由軟體入手,入門免費的趨勢已逐漸成形。例如 Dropbox 說了每個使用者雲端資料管理可接受的費用在0.5~1美元之間,這個數字會隨著管理難度及複雜度增加而上升。因此,具說服力的獲利模式對於平台管理、軟體服務的公司是很重要的。

進一步服務模式收費(Premium)也有可能。例如智能冰箱除了偵測食物存量、建議採購清單之外,使用者線上付費由快遞業者直接送貨到府,節省了使用者許多麻煩,有可能願意可因此收服務費。

房間裡的大象 — Google

面對物聯網,同時具備硬體、通訊技術、網路安全性、平台、數據處理、廣告發送等技術的公司,除了 Google 之外,還真想不到第二家。

google 併購公司

若重看一次 Google 收購的公司列表,包含了機器人、聲音辨識、手勢辨識、購物網站、快遞、智能家電;加上 Google 在搜尋引擎、手機 OS 地位以及其在網路安全的用心,同時看看 Google X開發中的計畫,Google 對 IoT 的野心可窺知一二。

Internet of Everything 時代即將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資料來源:http://yowureport.com/?p=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