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13 年盤點,這 8 間新創公司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狠角色」


於 2013-09-12 09:46:44 發布

關於作者呂紹玉

2012 年 4 月, Facebook 砸 10 億美金買下 Instagram,成立 2 年的新創公司賣得如此高價,讓以 App、網路服務起家的網路新創圈瀰漫著雀躍的躁動。《紐約時報》於是在當時盤點了新創公司,看誰用戶成長的快、誰能吸引創投、或誰的點子很特別,有機會成為「the Next Big Thing」。

《紐時》最後挑選出 9 個新創公司,並開放大家票選。共有 10,550 人投票,得票率分別為:行動支付平台 Square 31%、雲端硬碟 Dropbox 19%、高檔叫車服務 Uber 14%、任務外包網站 TaskRabbit 11%、圖片剪貼社群 Pinterest 11%、私密的日誌社群 Path 5%、、問答社群 Quora  5%、足跡式社群 Pinwheel 2%、線上影音互動社群 Airtime 2%。

一年後,新創圈再傳喜訊。2013 年 5 月,Yahoo 砸 11 億美金買下在美國極受青少年喜愛的網誌 Tumblr,攪亂新創圈的春池。《紐時》再次啟動「the Next Big Thing」第二班,盤點出 8 個新創公司,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新創公司在名單裡,有機會成為「the Next Big Thing」。

1. Snapchat 通訊軟體

Snapchat 是一個主打「訊息打開後,可以在 X 秒鐘自動銷毀」的通訊軟體,讓人在傳送私密的訊息、圖片時,不用擔心記錄會留存下來、輾轉被第三人看到。也因為娛樂性十足,在青少年之間廣受歡迎,超越傳統簡訊、Facebook 和 Email。

2011 年出現至今未滿兩年,目前估值為 8 億美元,每天要處理 2 億則的訊息。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58 % 人用過

2. WhatsApp 通訊軟體

由兩位前 Yahoo 工程師在 2009 年做出的通訊軟體 WhatsApp,意圖取代傳統的 SMS 簡訊系統。只要每年付 0.99 美元超低價格,就可以在沒有廣告轟炸的環境裡,無限制的傳送訊息,不管在哪個國家、不論想傳給誰、也無關你們是不是都拿 iPhone 手機。

而專攻通訊市場的他們,更是早早就看出「群組訊息」的重要,開發「群組」功能,之後被 Skype、Facebook 迅速學走。

到目前為止,WhatsApp 總是高居 App Store 的排行榜,在今年 6 月,他們宣布公司在一天內處理了 270 億則訊息。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53 % 人用過

3. Oculus VR 頭戴式虛擬實境眼鏡

Oculus Rift 是一個比滑雪眼鏡還大上一號的眼鏡,戴上它,眼前就是遊戲世界裡的 3D 虛擬實境。它最初在 2012 年月於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上募資 25 萬美元,結果募得了 240 萬美元,比預期多出近 10 倍;今年 6 月,他更從 Spark Capital 及其他創投的手中募得 1600 萬美元的資金。

雖然 Oculus Rift 這個產品還處於早期的階段,不久前才把第一版的虛擬實境遊戲機給開發者,甚至要等到 2014 年才可能正式販售,即便如此,它仍被看好能為遊戲和娛樂產業帶來新體驗、開啟新的紀元。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47 % 人用過

4. Wanelo 社群電子商務網站

結合 Want、Need、Love 的 Waxnelo 是一個導購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在「網路購物」深得消費者的心之時,幫使用者解決需要到各個網站找商品的麻煩,取而代之的是精選各網站的商品到這裡,使用者也能自己把喜歡的商品「蒐藏」到這裡,同時也能去逛別人「蒐藏」的商品,進而在這裡完成一站式的消費,Wanelo 則從中抽成。有些類似 Pinterest,但它是「具有商業模式的 Pinterest」。

從 2010 年創立至今,Wanelo 已經有 1000 萬的用戶,而且多是服裝品牌最喜歡的客群 ── 年輕女性。不久前,Wanelo 還募到 1100 萬美元的資金,公司估值有 1 億美元。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47 % 人用過

5. Lyft 共乘服務

租借式服務正夯,Airbnb 讓人把自家的空房間出租給旅人,Lyft 則是讓你把空空如也的汽車副駕駛座、後座租給同路人。不用擠公車、不用花大錢搭高級計程車 Uber,還可以節能減碳。想找車共乘的人,只要打開 Lyft App 輸入你想去的地點,就會有機會出現一位跟你順路、願意載你一程的 Lyft 使用者;到達地點之後,你可以捐給駕駛一筆錢、並為他這次的努力評分。

Lyft 創立於 2007 年,在共乘服務的市場中擁有最大的使用量,每周有 3 萬人用他們尋找共乘。但礙於法規與安全問題,目前只能在一些城市中使用,但他們預計在 2014 年底遍部全美。即便如此,日前也獲得由 Andreessen Horowitz 創投領頭的 6000 萬美元投資。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56 % 人用過

6. Myo 手部肌肉感應腕戴

未來人們要怎麼與科技互動?過去靠鍵盤滑鼠,現在靠手指觸控螢幕、聲音控制、以 3D 維度掃描人體動作的 Kinect 感應器。但 Myo 腕戴出現後,只要動動手就好了。戴上 Myo 腕戴,手臂及手部肌肉的移動就會被偵測,並轉換為在電腦螢幕上的操作姿勢,連細微的手指動作都能感應到,這對於簡報、遊戲、瀏覽網頁、遠端控制等的應用上,都是一大突破。

Myo 最初是由三個工程師於 2012 年創辦的小公司,但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從許多知名創投手中拿到近 1500 萬的資金,並拿到超過 3 萬筆訂單。預計在 2014 年初,Myo 就會把這項劃時代的產品送交到消費者手腕上。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6 % 人用過

7. Braintree 線上及行動支付服務商 

線上交易蓬勃發展之時,支付工具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Braintree 的技術能處理網站及行動裝置上的交易,而它有許多鼎鼎大名的客戶如 Rovio、Uber、OpenTable、Fab、Airbnb、TaskRabbit 等,讓它累積了不少信譽。

日前 Braintree 收購能讓使用者以傳簡訊的方式付費的小額支付平台 Venmo,並與銀行新創公司 Simple 合夥,未來使用 Braintree 完成行動支付會更加方便。此外,Braintree 一年處理 100 億美元的交易額,雖然比不上 Paypal 預估今年單在行動支付就能處理 200 億美元的交易額,但剛完成最新一輪融資的 Braintree 迄今已累計 7000 萬的融資金額,不容小覷。

6 日傳出,Braintree 開價 10 億美元出售,Paypal 正與他們接觸中,或許是想把這個可怕的敵人納入自方陣營。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54 % 人用過

8. King 行動遊戲開發商 

遊戲的起起落落我們看多了,爆紅後急速消失的有 Draw Something、Angry Birds、開心農場……,令人不勝唏噓。然而 Candy Crush 在 2012 年末推出行動版成功掀起一波高潮後,至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捷運上、餐廳裡的人滑動著手指玩。

Candy Crush 是遊戲商 King 所推出的消除遊戲,把同個顏色的糖果湊在一起,完成任務。這個看似不難的遊戲,吸引了 4500 萬玩家,比 Spotify、Pinterest 用戶都還要多,而它們的玩家多來自行動裝置。

有人想問,完全沒有廣告在遊戲裡頭的 Candy Crush 怎麼賺錢?關鍵在於遊戲中讓人能輕鬆通關的內建購買項目,為了通關,許許多多卡關的玩家願意掏出錢來。有分析指出,光靠內建購買項目,Candy Crush 每個月可以為 King 賺進數億美元,足以讓 King 吸引投資人的目光,有機會能公開募股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在《紐約時報》留下評論的讀者中,有 50 % 人用過

  • 創業有時起、有時落,《紐時》盤點的公司有人大紅、也有人不紅

《紐時》2012 年的盤點中,有不少公司至今仍欣欣向榮,Uber 在今年 8 月拿到 Google Ventures 和 TPG Capital 兩間創投公司約 2 億 5800 萬美元的資金,Dropbox、Pinterest、Quara 也是許多人愛上的網站;但也有 Pinwheel 和 Airtime 這種當初沒什麼人看好,到現在也無聲無息的公司。

至於今年盤點名單中,這些新創公司都夠狠嗎?上榜的通訊軟體 Snapchat 在台灣不紅、在東亞也不紅,即便是 Whatsapp,在亞洲市場也被後起之秀 Line、WeChat、KakaoTalk 等強壓,想打入也不簡單。租借服務很夯、找共乘的 Lyft 聽起來也很便利省時,但法規、安全問題是一大考驗,而且亞洲人注重隱私、不習慣與人共享的習性也是一大挑戰。

Myo 腕戴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個,但比起戴個腕戴動動手,我更希望我張開口說:「打開瀏覽器、連上 Facebook、輸入……、發布」事情就完成了。

那你呢?你最看好哪間新創公司,又或者是你的創業項目是這些公司的「進化版」?